余闲听笔墨

此博已废,指路新博→楼诚余闲听笔墨

我读《家国梦影》

【本书是在七山墙太太的推荐下看的,写此文的时候可能有部分引用到太太推荐的文字,然而因为看这本书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上课的时候,所以还是有点没有体会到位,临时写这样一篇读书笔记其实不太对,所以不好意思圈太太看了qwq,以及各位不要学我,你看期末就是会有报应的hhhhhh高二生现在只想安静如鸡地狗带,顺便忽略高二狗不怎么样的文字功底】

———————————————————————————

    要说我对民国抗战那段时间的了解,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深,其实算一下时间也不过隔了快一百年而已,但是在心里一直觉得和唐宋一样遥远,就像是有的时候回想才发现,其实白话文也十分年轻但是如今文言文的反而有种已经不使用有几百年了的样子。如果不是因为楼诚,可能我会一直忽视这一段历史。

    《家国梦影》这本书,将视角聚焦到凌叔华与凌淑浩两姐妹的身上,透过她们两个人的一生,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这一段历史中的无数事件与冲突表现出来。作者是两姐妹中妹妹凌淑浩的外孙女,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华裔后代,试图去了解她祖母的一段人生。我不知道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否有这个目的,因为她无意间所提到的许多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过去,比如五四青年,比如留洋的那些人。

    凌叔华和凌淑浩两姐妹的人生在那些关心近代史的人的眼里看来实在是太妙了。她们的父亲凌福彭曾经在清廷供职,也参与过现代变革,多年来在北京、天津、保定之间来回奔走。用作者的话来评价他就是,很难弄清他的政治信仰,一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总是处于边缘地位。一生信奉的是实用主义而不是强烈的信仰;与当时的政界人物和艺坛画家都保持来往。她们的母亲是千千万万旧社会大户家庭的普通的姨太太当中的一个。借用太太对于两姐妹的介绍:

两姐妹同是五四时代的进步青年,姐姐成了著名作家,后来虽丈夫陈西滢长期旅居英国,八十年代的时候强撑病体从英国回到中国,次年在她从小生长的北京长眠。妹妹则考取庚款去美国读了医科,成了医生,抗战前一度归国,最终一家人留在了美国。凌淑浩的丈夫陈克恢是中国现代药学奠基人之一。但是丈夫的事业是以妻子放弃医生梦想为代价的。凌淑浩是个聪明的女子,她自小读书成绩就十分优异,她帮丈夫做研究,一起写论文,但作为医生的事业就没有再进行下去了。两姐妹的人生轨迹类似而又完全不同,晚年接近决裂,却都体现出那个时代滞留在海外的知识分子某种典型的人生境遇。

世界动荡的局势下,两姐妹的心境多少有些尴尬,她们心中有着家国天下,然出走后却又连自己个人的状况都处理不好。

两姐妹对于自己的过去都进行了修改,比如叔华坚称自己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作者在她们两个的口中得出了相差挺多的家庭关系图和身边的人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要修改,这是我至今没想懂的问题。

作者虽然作为主人公的后辈,但在叙述的时候仍然写出了自家长辈人品和性格上的缺陷。叔华一直有着一种文人的清高和自以为是,但是大多时候却要别扭的求着别人的帮助。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关系不错,伍尔夫后来鼓励凌叔华用英文写了本自传体小说,名为《古韵》。但正如作者所言一般,伍尔夫对于叔华的鼓励,不过是想满足外国人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好奇。

淑浩是个特别的人,不过她的这份特别多少有些自我标榜出的意味,或许是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又是个女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淑浩在出国之后的尴尬局面以及她处于这种局面中本人的倒是令人值得深思。她作为一个在外的华人,难免受到些歧视,于是她努力进入那些上层圈子,她和叔华很像,都凭借着自己华人的身份靠着东方文化努力去迎合外国人。她和丈夫受到的歧视同时又使得他们两个去歧视自家的黑人帮佣。作者并没有因为这是自己的外婆就忽略她的那些缺点,比如她对于他人的一些无端的污蔑。

引用太太的一段话:海外的生活是充满了奇特不安动荡和身份不确定的惶恐状态,也是一种牵绊着过去与现在、异乡与故土的多重体验。海外并不是天堂,羁留在异乡的人尤其不可能会这么想。然而人生的选择,做出了便不可能回头。

作者在书中有反复探讨过出国这个问题,但在我的阅读水平看来,她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进行叙述,让读者自行感受和思考。

我不知道作者本人在写作的时候是否有着这样的意图,或者可以说是雄心壮志,想要将近代史上各种冲突体现出来。封建与开放,旧社会歧视女性的思想与现代女性的意识和伦理认知,并不友好的现实和文人本身清高的内心……但是就我一个普通读者读完之后的感觉来看,无论作者在写作时是否有将这些冲突全部囊括的野心,在我看来她都做到了。

说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虽然我个人对于民国那群文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十分高冷的,除了作品之外其他都感觉遥不可及,但是书中的描写却让他们有了人情味了许多。比如像鲁迅等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对骂,瞬间让我想到小学生级别的骂战。顺便说,凌叔华与徐志摩的私交很好,所以作者在轻描淡写徐志摩的那些八卦的时候顺带提了林徽因等人,莫名地觉得有些可爱。不过最令我改观的是泰戈尔。泰戈尔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天神一样的人物,在书中,因为凌叔华对他的邀请以及他的做客,还有作画,瞬间就让我感受到这个人其实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

正好最近在看《K大战H》,同样的心境重复在看完布鲁姆斯伯里那伙人的八卦之后。不过这两个圈子从某种程度上倒是极其相似,了解完之后只能表示贵圈真乱。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作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最开始一直以为作者是个接受过东方文化的人,所以对于她放大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的时候以及称呼凌淑浩为艾米的时候都让我感觉十分微妙。

对于我这种读传记并不多的人来说,《家国梦影》已经是个惊喜了,因此写下这篇读后感,表达一下喜爱之情。

------------------------------------------------------------------------------------------------

【其实这是高二狗在开学的前一天晚上赶出来的,不过希望看过的妹纸们来交流或者打脸233333333333

评论

热度(9)